新闻中心
行业新闻

从技术领域看中美攻守易形

来源:m6vip米乐    发布时间:2025-04-02 06:57:26

  朕此战,就是要明明白白地告诉世人跟匈奴人,从此以后攻守易形了!寇可往,我亦可往!— 电视剧《汉武大帝》

  5G通信技术、消费级无人机、太阳能光伏产业、量子通信、高铁技术、动力电池与电动汽车、中程反导、超高音速导弹、导航卫星、特高压输电、可控核聚变、人工智能、第六代战机……

  近些年有很多领域和技术率先从美国发端,然后往往都是中国实现领先。看到新闻里介绍这些“虽然不知道是什么,但感觉很厉害”的技术,且一次次实现“弯道超车”,这样的情形见多了,我在想是什么问题造成中美之间这种形势的转变?我们要感谢马斯克开源?我们从月背得到了外星人的科技?

  我们经常说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是“摸着石头过河”,后来网友们戏谑的说我们是“摸着美国过河”、“鹰酱的头快被摸秃了”。而美国政府也经常说中国抄袭了他们的技术,中国窃取了他们的知识产权。最新鲜的一个版本是美国政府指责中国的 DeepSeek 人工智能剽窃了他们的技术。

  上述领域都是在美国率先研发和推广,他们起步较早,具有先发优势。中国在多个技术领域实现了从跟随到领先的跨越,尤其在应用规模、商业化速度和部分核心技术突破上表现突出。中国领先有下面几个表现:全球市场占有率占比高、国际合作与影响力、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、生产制造和技术创新领先、实用化进程领先等等。

  美国波士顿动力早期给人一种“遥遥领先”的感觉,尤其是它的双足机器人、四足机器人和物流机器人,每次发布演示视频都能引发热议。很早之前,我在网络上看到波士顿动力公司研发的机器人。他们的机器人和机器狗可以上蹿下跳,可以翻跟头,可以在外力干扰下保持很好的平衡。我就想,何时我们的机器人也能这样丝滑。

  但近年来,中国的宇树科技在四足机器人领域发展迅猛,甚至在某些方面已经超越了波士顿动力。这其中有几个关键原因:

  商业化与量产能力的差异。波士顿动力的机器人非常先进,但其产品往往成本高昂,大多数都用在军工、科研或少量商业用途,难以规模化。例如,Spot机器人的售价约为 7.5 万美元,这使得其难以被大规模应用。波士顿动力一直在探索商业化,但进展缓慢。宇树科技凭借低成本量产,市场适应力强。宇树科技的四足机器人如 Go1、B1、Aliengo 价格相比之下更亲民,例如 Go1 价格最低只要几千美元,远低于波士顿动力的 Spot,因此能够更快地进入市场,推动大规模应用。

  技术方向不同。波士顿动力的优点是其机器人动力学算法和高端仿生技术,尤其是人形机器人 Atlas 的流畅动作,以及 Spot 的全地形适应能力。但这些技术更偏向实验室展示,实用性相对较弱。宇树科技更注重实用性,其机器人更轻便、功耗更低,更容易集成到安防、巡检、仓储等实际场景中。例如,宇树的 B1 已经在电力巡检、勘探等行业落地应用,而 Go1 还可以作为消费级产品供个人使用。

  供应链和产业生态的优势。中国在机器人产业链方面具备很大的成本和供应链优势。宇树科技能利用国内成熟的电机、传感器、AI 计算模块等供应链体系,大幅度降低生产所带来的成本,并且能更快地推出新产品。相比之下,波士顿动力的许多组件需要定制开发,导致成本高、量产难。

  这些促成因素,在AI领域也一样。市场需求旺盛和庞大的用户基数,使中国企业对AI需求持续不断的增加,从生产线自动化到精准营销等,AI应用场景丰富,强烈的市场需求促进了技术创新与落地。

  我们把目光从两家企业拉回中美两个国家,那么造成中美在科技领域攻守易形的原因是什么?

  国家战略与政策支持:中国制定了长远的科技发展的策略,如“中国制造2025”等,对关键领域给予政策引导与资金扶持。通过出台产业政策、税收优惠等,创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,引导资源向重点领域聚集。“新型制”,集中力量办大事,更容易取得战略性突破。

  市场规模与需求拉动:中国拥有庞大的国内市场,为新技术提供了广阔的应用空间和试错机会。市场需求的多样性促使企业不停地改进革新,加速技术迭代。“一带一路”战略规划和布局,进出口博览会等一系列平台,不断深耕和拓展国际市场。

  规模摊薄成本:中国通过规模化生产将成本压缩至全球最低,并借助国内市场的消化能力快速摊薄研发投入,形成“低价—扩产—技术迭代”的正循环。

  产业体系与协同创新:中国拥有完整的工业体系,各产业环节之间协同配合,能快速实现技术从研发到产业化的转化。企业、高校和科研机构之间加强合作,形成了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的良好局面。

  人才培养与引进:中国格外的重视教育,培养了大量理工科人才,为科学技术创新提供了坚实的人才基础。同时,积极引进海外高品质人才,带回先进的技术和理念。

  应用场景驱动:中国凭借庞大市场、政策支持和快速工程化能力,在技术落地和规模化应用上反超。春晚上的机器人跳舞可不是中国选不出演员了,而是在释放一种积极的信号。

  产业链优势:通过全产业链控制实现成本和技术优势。这种全产业链整合的“系统性优势”无疑会降低公司制作、研发、发售的成本。

  基础设施先行:政府主导的基建投入(如5G基站、特高压电网)为技术应用铺路。

  技术扩散规律:后发者的“蛙跳效应”。绕过传统技术路径,这种“路径替代”减少了对旧技术的依赖和沉没成本。研发电磁弹射技术的马伟明院士说:“要强就比美国强”。我们后来居上,美国你要跟吗?

  政策与战略调整:党争误国,美国政府的政策缺乏连贯性,政治极化等因素影响了对关键技术领域的长期规划和投入。一些政策过于注重短期利益,忽视了基础研究和产业基础的巩固。

  产业空心化:美国制造业大量转移海外,导致产业体系不完整,影响了技术创新的产业支撑。制造业的萎缩使有关技术研发和应用的衔接出现断层,降低了整体创新效率。美国过度依赖金融资本,制造业占比降至GDP的11%(中国27%),跨国企业在中国设厂投产的速度要远超美国本土。

  成本与利益考量:一些研发技术和产业发展成本高,美国企业追求短期高利润,不愿投入资源进行长期研发和产业培育。同时,金融化倾向严重,大量资金流向金融领域,实体经济和科技创新投入相对不足。

  人才结构与流动:美国虽然拥有顶尖人才,但人才结构存在不均衡问题,部分领域人才短缺。加上其他国家对人才的重视和吸引,美国人才外流现象有所加剧。

  制度性摩擦成本**:**美国技术落地面临法律、环保、劳工等多重阻力,而中国很少出现此类摩擦。2025年了,美国特朗普政府终于确定只认可男女两种性别,突然正经起来让人不适应。

  基础设施落后:美国基础设施落后,拖累多产业发展。制造业物流成本上升、生产不稳、升级受限;贸易业运输效率低、竞争力削弱;数字经济创新与新兴业务受阻;可再生能源项目建设和电力输送也受影响。有博主感慨:发展中国家一直在发展,发达国家停留在了破旧的发达状态。

  技术平权,使发展中国家更容易获得技术,缩小了数字鸿沟,增强发展中国家话语权,让中国等后发国家能够参与高阶竞争。

  地缘政治催化。美国的技术封锁反而刺激中国加速自主替代。独立自主是思想的灵魂之一,从爆炸到现在科技树上百花齐放,我们的命运始终自己掌握,牢牢抓在自己手中。

  “拜登总统的最大错误是说世界的伟大斗争是民主与专制的斗争,世界真正的斗争是如何共处并克服我们共同的环境和不平等危机”。对于美国来说,中国比苏联要难对付的多。中国从来不输出革命,中国目标明确的要实现“中国式现代化”,通过经济发展、技术合作、文化影响,来实现复兴的理想,同时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。这是一条人类历史没有的新道路,这是“王道”与“霸道”的斗争。信息技术革命、互联网的普及、人工智能的发展在加速信息共享和全球化协作,助力实现天下大同。

  有一种惯性的思维:做底层研发技术的人,总会给人一种高大上的感觉,做应用开发的人天生低人一等。虽然我也是技术人员,但是我只是站在巨人们的肩膀上从事应用开发。我可能会开发一款很多人使用的应用,但凭借它却改变不了世界。像我这种触及不到技术底层的人有很多很多,全天下有太多中小型公司没有能力进行底层研发。如果人工智能这波浪潮我们没能力深入研发,那么停留在应用层,我们利用它能做什么?这样的一个问题一定不止我一个人会问。

  见到蒸汽机的人,他是否只想让自己的马儿毛发更亮一点?见到火车汽笛轰鸣,谁在道旁指责它破坏风水?时代的洪流滚滚向前,不会为谁停留,不会为谁回流。在这个时代你想做一个推动者、参与者、建设者、保守者、破坏者……还是只做一个沉默的看客?

  从思考中美为什么攻守易形到写这篇文章,我想了很久。费了一顿心思整理了上面的一些文字,现在我们回到这篇文章要表达的核心。中美技术领域攻守易形,我认为关键点在于技术能否得到实际应用。一门技术从基础理论到工程实践是一个跨越,从工程实践到商业应用是一个伟大的跨越。商业应用为工程实践提供资金支持,工程实践会获得新的理论认知。技术的真正价值并不在于理论上的突破,而是在于能否转化为实际的产品和解决方案。最终克服各种障碍,能应用的技术才是好技术。中国的成功,恰恰是通过大量的“实践”推动了这些技术的工程化和商业化。

  “低价—扩产—技术迭代”的正循环产业模式符合《实践论》的核心观点。这种产业模式的成功,本质上是将《实践论》通过实践发现真理,又通过实践证实真理和发展真理的认识论原理,转化为企业战略层面的方法论。

  如果我们还在犹豫如何在人工智能浪潮中站稳脚,还在摸索如何掘取一点红利,那么就先用起来吧。先把PPT变成原型机,在实践中去探索,带着问题找答案,用答案指导新的实践。

首页
电话
留言反馈